我国重点城市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情况对上海的启示建议

作者:马冰含,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研究领域:改革开放、战略规划、科技创新
阅读时长:6~8分钟
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集聚、培育了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快速提升,但依旧面临科技领军企业研发投入整体水平较低、缺少基础研究布局、民营经济占比过低等问题。因此,研究我国重点城市和地区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经验做法,对上海加快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我国重点城市科技领军企业发展现状
(一)数量规模:区域集聚特征显著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科技领军企业在地域分布上,呈现出极为明显的区域集聚特征。2024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仅北京、上海、深圳三地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比就已超过55%,这种集聚效应,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区域创新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另一方面,也凸显出特定生长环境对科技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表1 中国369家独角兽企业城市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关村《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4)》
北京在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方面具有领先优势。据中关村论坛上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4)》显示,2024年北京独角兽企业共114家,高居榜首,数量将近是上海的两倍,占比超过全国总数的30%。2022-2024年北京入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到848家,全国排名第二,超出上海近200家,同时,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连续多年荣登全国城市科技创新发展指数榜首,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3万家。尤其是中关村科技园区作为核心载体,凭借丰富的科教资源、活跃的风投市场以及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成功孕育了字节跳动、百度、京东数科等一批在国际上极具影响力的科技企业。
深圳展现出更为鲜明的市场化特色。据中关村《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4)》来看,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共32家,全国排名第三,数量多于广州、杭州、苏州等地,与北京、上海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深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万家,高于上海、杭州和苏州等地,且其企业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2家,位居全国之首。在深圳活跃的创投生态以及政府对创新企业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深圳科技企业的成长速度惊人,从初创成长为独角兽企业的平均周期缩短至3年,比北京、上海短1-2年。

图1 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前二十城市情况
数据来源:中关村《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4)》
(二)行业分布:重点领域差异化发展
我国各地的科技领军企业在行业分布上,有着明显的区域特色,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格局。这种差异化,既源于各城市资源禀赋的差异,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产业引导策略与创新生态环境。
北京在基础研究领域优势突出,其培育科技领军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前沿领域。从独角兽企业来看,2024年北京114家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软件和信息服务、新消费、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领域,分别占比22%、17%、13%、8%和8%。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北京汇聚了全国近40%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寒武纪、旷视科技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量子科技领域,北京依托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雄厚实力,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为战略支撑,打造了全国首家量子孵化器,培育了玻色量子等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领域的领军企业。

图2 北京独角兽企业领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关村《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4)》
深圳的科技领军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等应用性较强的领域,且在比亚迪、腾讯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电子信息、新能源产业生态持续升级。从独角兽企业来看,2024年深圳32家独角兽企业主要分布在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新消费4个领域,分别占比16%、13%、13%和13%。在电子信息领域,华为、中兴等通信设备制造商、大疆等无人机企业以及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共同构建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不仅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在电池技术研发方面也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影响力。

图3 深圳独角兽企业领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中关村《中国独角兽企业名单(2024)》
值得注意的是,两地在行业分布上,既有差异化竞争,也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北京、深圳均布局了大量企业,但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北京强于算法和基础研究,深圳则侧重于硬件集成和产业化发展。
(三)创新能力:投入与产出效率不均
从创新能力来看,我国科技领军企业发展呈现出研发投入持续增长,但产出效率不均衡的特点。2024年数据表明,北京、深圳两地的研发投入强度均超过6%,远高于上海的4.4%,而在创新效率方面,三地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各地的研发投入结构、产学研协同机制以及创新文化等环境要素紧密相关。
北京的研发投入,具有鲜明的基础研究导向。2024年北京研发投入强度稳居全国首位,自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以上,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比重达到16%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投入结构,让北京在原始创新方面成果丰硕,2024年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3万件;截至2024年11月末,全市拥有有效发明专利量65.8万件,同比增长1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01.1件,稳居首位,同比增长15.9%。
深圳展现出最高的创新效率和强劲的创新实力。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2236.61亿元,居全国城市第二位,增长18.9%,实现连续9年的两位数增长,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6.46%;2024年,深圳发明专利授权量达7.47万件,是2020年的2.4倍,发明专利有效量达35.87万件,是2020年的2.24倍。尽管深圳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较低,但2023年数据表明,企业的研发投入占比高达93.3%,居全国城市第一,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体系。


我国重点城市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环境要素分析
从历次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以及世界科技强国崛起的历史来看,科技领军企业始终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支撑。而能够集中诞生科技领军企业的城市,往往需要具备科技金融要素汇聚、人才要素集聚、包容创新氛围等适宜企业成长的环境。
(一)科技金融服务支撑是必然要素
北京拥有较为完善的科技金融体系。从2000年起,风险投资开始在中关村汇聚,2020年中关村风险投资规模近2300亿元,占国内风险投资的26%,占全球的4%。在2022年10月,北京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首批推出并购贷、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款三项试点。2023年全市科创票据发行量居全国首位;截至2024年3月末,北京全市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近1.5万亿元,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信贷覆盖面接近60%,中小企业融资风险分担、补偿、培育等融资配套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总体而言,北京的风投市场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仅中关村就聚集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创投机构,通过新三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图4 北京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
图源:百度
深圳的科技金融服务活力十足。深圳开创了政府引导创投基金管理模式,成立了国内第一家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创业投资机构——深创投。深创投坚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公司90%以上的资金投资在硬科技行业领域,80%以上的项目为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作为中国本土头部的创投机构,截至2024年11月,深创投投资的企业中已有270家成功上市,管理资金总规模超4800亿元,累计陪伴270家投资企业走向全球资本市场。截至2023年,深圳累计已备案且正在运作的股权投资类基金4178只,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深圳新增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合计159支,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此外,深圳政府还积极设立创业创新引导基金,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流入创新领域,活跃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氛围,为深圳创新型企业提供了重要的直接融资。
(二)人才流动和集聚是核心要素
深圳蝉联95后人才吸引力榜首。2023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达12.8万,人才净流入占比提升至1.2%,远低于京沪的落户门槛成为其吸纳人才的优势之一。深圳虽然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但凭借灵活的人才政策和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量青年科技人才,如“乐业办公”计划,为初创企业提供免费办公空间及百万级资金扶持,形成了“人才—创新—产业”的闭环。最新数据显示,深圳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城市首位,为深圳硬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支撑。
杭州近年来成为人才集聚的热门目的地。2022年杭州人才总量突破48万,其中数字经济领域人才净流入率连续6年全国第一。以阿里云、网易为代表的核心产业头部企业吸引了大量数据分析、算法设计人才,其中上海、北京分别贡献了杭州跨城流入人才的18.36%和8.92%,杭州凭借电商、云计算等领域的先发优势,成为全国数字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之一。而杭州推出的人工智能训练师、区块链应用操作员等新兴职业认证试点,也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技能型人才储备。此外,实施“零门槛”购房落户政策,打破户籍壁垒,也为杭州创造了吸引人才的巨大优势。
图5 杭州人工智能小镇
图源:中国网
(三)创新包容敢于冒险是软性要素
深圳的创新文化极具企业家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特区精神与移民城市的奋斗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勇于尝试、快速迭代的创新氛围。这种文化,让深圳在商业模式创新和产品创新方面表现突出。2023年,深圳出台了国内首部个人破产条例,拉开个人破产改革的序幕,这是对宽容失败最有力的保障措施,对鼓励创新创业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合肥被称为中国最敢“赌”的城市。从2008年到现在,合肥政府顶着巨大压力,先后全力引进和培育了包括京东方、蔚来、长鑫存储等在内的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相较传统的政府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优惠的落地政策招引企业,“合肥模式”下政府更敢于冒风险,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有投资平台投资优质项目在合肥落地生根,成长壮大后通过上市、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政府投资的增值退出。

图源:百度


对上海培育科技领军企业的启示建议
(一)强化金融服务,完善科技金融支撑体系
一是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优势,支持和吸引全国科技领军企业以上海为基地,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开展国际化业务布局,获取海外优质创新资源。二是鼓励继续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通过QFLP试点持续吸引国际知名资管机构在沪展业,募集境外优质资金开展境内投资。三是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债券融资,鼓励政策性机构和市场机构为优质民营科技企业发行科创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
(二)推动人才流动,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涌入
一是推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加强校企供需对接,以科技企业的“真需求”为基础,确定一批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项目,适度缩短工程硕博士培养年限,增加在企业工程实践的时间,多措并举引导学生留企就业。二是进一步优化科研人员灵活流动机制,畅通高校和科技企业专家“旋转门”机制,允许大学、科研院所等人才以双跨双聘、双跨单聘讲座顾问、项目合作等形式,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活动。
(三)提高风险容忍度,营造敢于冒险创新氛围
一是大力弘扬科技企业家、科技创业家精神,持续办好“上海市工商业领军人物”等大会,加大对获奖民营科技企业家的宣传力度,营造鼓励科技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鼓励更多公共资源向中小科技企业开放,加快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仪器设备、科技数据等资源向中小科技企业开放共享。三是鼓励更多应用场景向中小科技企业开放,对创新场景进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敢于冒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规范适度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主要发达国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的实践与启示,朱焕焕,陈志.中国科技人才,2023.
2.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研究,郑胜华、陈海洁.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23.
3.政府科技创新与科技型企业培育政策研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韩志弘,张纪海.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23.
4.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名:2024,任泽平等.智联招聘&泽平宏观,2024.
5.如何借鉴杭州经验:科创更大的机会是在应用端.华南城市研究会,2025.

- E N D -
作者:马冰含
图表:马冰含
指导:杨宏伟
编辑:龙彦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