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型消费趋势下的新型消费群体特征

首页    创见    探索新型消费趋势下的新型消费群体特征

 

 

作者:柴宛宜,助理研究员

研究领域:科技战略、公共服务与消费

图源:觅知网

字数:3k+

 
 
 

新的科技浪潮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AI等通信、数字技术在各个消费环节中的广泛应用,加快了消费资源的高效配置,给当今信息传播、购物方式、消费环境,智能商品都带来了全新的面貌。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消费市场实现平稳增长,消费需求不断释放。2025年初,国务院、商务部等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养建设的若干措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优化消费环境三年行动方案》一系列提振消费措施,除了考虑到传统的消费群体,新型消费环境下也产生了很多充满新特点和消费潜力的新消费群体。因此本文综合考量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消费习惯、消费预期等维度列举在新环境下最值得关注的5群体。

 

消费群体画像

 

1“泛Z世代”亚文化群体:极强消费力和消费欲

 

“泛Z世代”是由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人群),以及同样具备Z世代”群体部分特征的“α世代”(2010-2019年出生人群)。据统计,我国泛Z世代人群规模约为4.3亿人,其中Z世代群体规模约为2.6亿人。随着泛Z世代人群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其热爱和追捧的亚文化也进入了大众视野。以“泛Z世代”为主的亚文化群体拥有更为鲜明的圈层文化,追求个性和身份认同,往往带有极强的情感色彩、重视精神体验、兴趣多元且有个性,推动了众多亚文化消费品衍生和壮大,为新型消费发展提供了动力,客观上推动了消费市场更加多元化、细分化。泛二次元、追星族、Lolita、国风爱好者等在亚文化中有不同的圈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次元圈层。据灼识咨询发布的《中国二次元内容行业白皮书》,2023年,我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9亿人,预计2026年将增长至5.2亿人,将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3以上。二次元消费群体以追求高品质IP内容为核心,消费热点涵盖游戏、特色服饰、潮流玩具以及各类线下活动。据VG Insights数据显示,截至2024927日,《黑神话:悟空》在Steam平台上的销量已达到惊人的2090万套,总收入超过10亿美元。春节期间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截至2025324日票房突破150亿元人民币,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榜首、全球票房最高的动画电影和全球票房第五的电影。高质量IP的爆火并破圈成为现象级作品,均展示出此类泛二次元群体基数、消费力和影响力。

图:哪吒之魔童闹海(图源:百度)

 

2、单身群体:追求社交属性与情绪消费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610.6万对,较2023年降幅达到20.5%,创下自1980年以来的最低记录,总生育率也将持续下滑,成年单身人群数量当前已经突破2.4亿,将在2025年增至3亿,单身家庭快速增长。其群体在消费过程中注重社交感和情绪的获得,在消费过程中结识新朋友、加深友谊,是他们持续消费的关键所在。由此衍生出的各类社交方式,City Walk”“奶茶社交”“露营社交”等,都为其消费增添了显著的社交属性。另外由宠物进行的情感补偿消费在此类群体中比较流行,这类群体将宠物比作家人,也使得中国促使近年来宠物市场规模从2010140亿元飙升至20202065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30.9%。其中超35%宠物消费者月均消费1万元以上,会为食品类、宠物玩具、宠物医疗、宠物衣物、宠物智能用品即时下单。

图:动画作品——《一杯奶茶的江湖社交》(图源:b站)

 

3、初老群体:追求品质化生活和个人价值实现

 

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银发市场也逐步扩大化、多元化。2019-2023年,我国银发经济市场规模以每年约13.3%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3年市场规模已达7.1万亿人民币,预计2028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初老人群,是指即将和刚步入退休生活的老年群体,相比于高龄老人对基本的生理与安全需求,初老人群的消费更倾向于品质化生活和个人价值追求,对衣、食、住、行、育、乐等方面都有极大提升和个性化要求,消费重点体现在生活便捷、食补和保健品、旅游消费上。另外根据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已经拥有11亿网民,其中50岁以上的网民数量占总量的34.1%网购、短视频以及直播带货等平台均积极开始布局老年友好视图,帮助其跨越数字鸿沟。初老群体为代表的银发旅游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出游首先考虑到养生和舒适性。据统计,银发旅游的客单价从3000元上涨到5000元,2023年服务于银发旅游市场的客单价私家团同比增长3倍以上。而在2018-2022年,60岁以上的银发族也成为游轮的最大消费群体占比超过30%

 

4境内游客:追求在旅途中的体验感和性价比

 

境内游客是我国旅游消费发展的主要动力。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比上年同期增加7.24亿,同比增长14.8%,总花费5.75万亿元,同比增长17.1%随着新兴业态、创新玩法和多元场景的推动,国内文旅行业正迈向以创新为驱动的崭新发展阶段。城市目的地依然依旧是境内游客的主流选择,通过品牌建设塑造目的地综合竞争力的场景旅游、强调深度体验和特殊体验旅游、更加重视自我需求、体验感与性价比跨省游的游客更倾向于探索民俗游、味蕾游、康养游等主题旅游,追求在旅途中获得新鲜体验,“旅游+X”的模式深受青年游客的喜爱。例如,洛阳在五一期间推出的《唐宫夜宴》沉浸式演艺和国风穿越节等活动,让洛阳旅游火爆异常;淄博的烧烤和天水的麻辣烫凭借其独特风味,成为味蕾游的热门选择;新疆火焰山的康养特色则吸引了众多寻求健康旅游的游客。各地纷纷发挥自身独有的文化、美食、气候优势,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感和消费内容,不断满足国内游客的多元需求。

图:唐宫夜宴演艺活动(图源:百度)

 

5、中小城市消费者:消费欲望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提高至67%随着市化的持续推进,二、三线城市相对落后的发展面貌也得到逐步改善同时也迎来了消费热二、三线城市消费者对商品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都有所提高,但是二、三线城市社会治理与消费环境以及产品丰富度等方面依旧存在短板。二、三线城市为了满足自身需求也会选择进行跨城消费。截至2022年底,中国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率月79%、主骨架线路建成率约87%,铁路和公路网络建设已将城市群相连接,这推动二、三线城市人民进行跨城消费。其中以演唱会经济为代表,除去以往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承办大型演唱会,杭州、苏州、合肥、南京、天津等新一线城市也积极承办大型演唱会,其中天津周杰伦演唱会期间,赴天津的异地旅客占比达到87%,较去年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人均订单消费同比增长36%

 
 

释放消费群体消费潜力的对策建议

 

随着科技赋能消费,让消费的许多环节都变得更加便利,也使得人们更加追求高度的本地化、个性化和多场景的不同需求。提振消费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宏观上提升消费环境强化行业监管,让消费者安心消费,鼓励企业不断进行品牌、商品服务质量与应用场景,更好的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1支持二次元等亚文化线下实体产业发展

 

一是丰富完善泛二次元商圈。加速提升一线城市二次元消费体验,吸收周边地区二次元消费群体前来消费。紧抓二次元“吃谷”热潮,支持有条件的商圈开设热门IP联名、快闪店、主题餐厅等,引进万代、animate等代表性二次元首店,鼓励商圈主动与大热IP联动开设快闪店、主题餐厅店等,允许在二次元浓度高的商圈附近的地铁站、广告牌等设定打卡点等。二是支持亚文化相关展会、演唱会、音乐会发展。各地政府正尝试向二次元等亚文化群体展示开放包容的政策。杭州市市长视察CP30漫展,收到二次元爱好者的热情赠品;山东政府出资自主举办山东泰山动漫节。倡导市政府的重要领导以低调不打扰的亲民方式,参与亚文化相关的展会、活动,传递政府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和认可。三是重视国产经典IP转化。紧抓国内IP热潮,支持热门网文IP、漫画IP向影视化、动漫化或短视频等多条线转化,营造尊重原著内核的创作环境。支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展跨界合作,以制作续集、衍生经典IP作品、跨界合作、商品化授权周边等形式,拓展衍生经典IP项目,推动承载时代记忆和文化价值的作品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2、单身、初老人群消费服务及产品供给


一是丰富产品供给。初老人群和单身消费者都有很强的社交需求和悦己消费,为老年人举办银发消费购物节,为老年人提供一定让利行为。支持布局银发养生、银发美容个护、银发旗袍定制服务专区,鼓励超市、餐厅、套餐券设计一人食和银发套餐。二是加强情感类服务供给。加强社交平台内交友属性建设和安全敏感词提醒,完善举报封号流程。重视宠物经济、陪伴经济发展,形成满足特色消费需求群体的消费生态圈。是支持创新多样、家庭式养老金融服务。根据初老人群需求提供陪诊服务配套医疗保险等“保险+养老”金融产品,推出起存点低、期限多样化的专属存款产品,波动小、风险低的理财产品。同时单身消费者不断增多,其对父母和自身的养老问题担忧也会激增,支持银行针对单身独生子女群体的需求设定新的家庭养老理财产品,加强养老相关金融产品信息披露。

 

3重视1小时城市群之间联动

 

一是升级1小时城市群之间合作。随着周末和小长假的影响,周边游的热度不断上升。积极迎合假期时间举办城市庆典、赛事安排等丰富的活动,并随大型活动等推出旅游套餐,延长消费链,释放周边中小城市消费力,为消费的持续增长贡献更多力量。二是鼓励本土文化创新与特色挖掘。鼓励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将本土品牌融入产品设计和品牌故事,打造能体现出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淄博烧烤、冰雪大世界等。三是建设城市形象IP工艺传承。各地注重提升本土特色文化商品的建设与传播,同时加强对非遗工艺传承人的培养保护。避免各地同质化网红景点打造,发扬各地风景特色,允许在客流量大的地铁站等进行城市形象宣传片投放。

 

 

 

 

参考文献:

1.探索新型消费趋势:技术革新、市场多样化与政策引导下的消费者行为变迁,2024年,海通证券.

2.第5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5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3.亚洲未来——消费者7大群体塑造中国消费格局,2021年,麦肯锡.

4.消费者之声调研——盼转型谋增长,品牌和零售商探索重塑之路,2024年,普华永道.

留言

 

 暂无留言

2025年4月1日 17:05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