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GDP城市角逐国家区域创新中心,谁将胜出?

首页    创见    万亿GDP城市角逐国家区域创新中心,谁将胜出?

原创:项田晓雨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创新功能”。

 

       自此,国家层面对科技创新体系的战略布局基本明朗,未来我国将形成金字塔型的科技创新体系格局。其中,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塔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塔身,面广量大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塔基。

 

 

       我们判断,作为塔尖部分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短期来看格局基本已经定型,做强做优既有的中心城市是主攻方向;作为塔基部分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短期内数量也不会再有明显变化。变数最大的就是作为塔身部分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未来5-10年,我国将有一批城市或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那么,谁将有可能成为第一批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呢?考虑到当前我国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与总体经济实力具有密切相关性,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2020年GDP超过万亿的城市,此外,由于北京、上海、合肥、大湾区等已有明确的科创功能定位,本次研究的对象就是其余的17个“万亿俱乐部”城市。 

 

图:2020年万亿GDP城市排名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

 

       围绕科技创新的核心关键要素,结合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从创新投入(R&D经费投入、财政科技支出)、创新资源(“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绩效(国家科学技术奖项、发明专利授权量、技术合同交易额)这三个维度、九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判断17个“万亿俱乐部”城市的科技创新实力与潜力。(数据来源为国家和各城市的统计年鉴、科技报告以及官方报道等渠道,若数据出现误差情况,敬请谅解并欢迎指正)

 

1、R&D经费投入:西安强度最高、苏州规模最大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R&D经费)投入规模及强度,是全世界普遍用来衡量国家或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19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2.2万亿元,仅次于美国,全国平均R&D经费投入强度(与GDP之比)为2.23%。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R&D经费投入规模均超过1000亿元、强度均超过4%(三者分别达到6.3%、4%和4.9%)。

 

       综合发达国家水平和我国实际情况,我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3%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指标线。17个万亿GDP城市中,西安、苏州、杭州、南京、天津、武汉、无锡7个城市R&D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西安达到5.17%,超过上海;有6个城市R&D经费投入强度在2.23%(全国平均线)-3%之间;还有4个城市低于全国平均线。此外,苏州、杭州、武汉三个城市的R&D经费投入超过500亿元,其中苏州R&D经费投入达到700亿元,是合肥的2倍以上。

 

图:2019年全社会研发投入(R&D)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

 

2、财政科技支出:苏、杭、汉、甬总量与比重“双高”

 

       政府财政资金是研发活动经费的重要来源,更是基础研究工作的主要资金保障,近年来国家对科技自立、自主创新提出更高要求,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科技领域的财政支出总量和比重都在持续增加。

 

       2019年,17个万亿GDP城市中,苏州、武汉、杭州、宁波、南京5个城市的科技经费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在5%以上;大部分城市的科技经费占公共预算比重在2-5%之间;重庆、长沙2个城市占比在2%以下。此外,科技经费支出超过100亿元的城市有6个,分别为苏州、武汉、杭州、宁波、天津和成都。

 

图:2019年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

 

3、“双一流”大学:南京独占鳌头、中西部地区优势明显

 

       大学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也是创新人才的摇篮。自2017年《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颁布实施以来,“双一流”建设工程取代了原来的高等教育工程,拥有多少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指标。

 

       根据公开数据统计显示,17个万亿GDP城市中,有15个城市拥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大致可以归为四个梯队。第一梯队是南京市,共有1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有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有10所;第二梯队是成都、武汉、西安、天津,各有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还有4-6所数量不等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第三梯队是长沙、杭州、青岛、重庆,各有1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1-3所数量不等的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他城市属于第四梯队,有1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或1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从数据看,15个城市的一流大学数量相差不多,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成为拉开城市间差距的主要变量。

 

图:2021年 “双一流”高校地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教育部“双一流”高校名单

 

4、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武汉唱响“双城记”,西安紧随其后

 

       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与“主力军”。2018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

 

       根据公开数据梳理显示,17个万亿GDP城市中,有13个城市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武汉、西安3个城市处于第一梯队,南京、武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为26和24个,西安有17个;杭州、天津、成都、长沙、重庆、青岛6个城市处于第二梯队,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在10个左右,其中,杭州和成都以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主,青岛的企业国家实验室比较突出,其他城市相对均衡;济南、无锡、福州、郑州4个城市都有国家重点实验室,但数量不多。

 

图:国家重点实验室地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科技部官网

注:1)有按照依托单位的实验室,按照第一依托单位所在地统计; 2)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数据截至2019年5月,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17年12月。

 

5、高新技术企业:苏州总量最多,西安增速最快

 

       高新技术企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创新驱动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高新技术企业既是创新资源的投入者,也是创新成果的产出者,是反映城市创新动力与活力的重要指标。

 

       2019年,17个万亿GDP城市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000家的有苏州、天津和杭州3个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3000-5000家之间的有武汉、成都、南京、青岛、西安、重庆和长沙7个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于3000家的有7个城市。与此同时,上述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普遍在20%-40%之间,西安尽管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到4000家,但高新技术企业增长率最高,达到71.7%。

 

图: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地域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

 

6、科技企业孵化器:南京规模与质量均遥遥领先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培育和扶持科技型创业企业、创业团队、创业人才的“肥沃土壤”,是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孵化器的数量与质量也是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国家科技部《2019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指出,全国共23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评为优秀(A类),474家国家级孵化器被评为良好(B类),428家国家级孵化器被评为合格(C类),36家国家级孵化器被评为不合格(D类)。本文主要分析的17个万亿GDP城市中评价为优秀和良好的孵化器数量。南京属于第一梯队,A类和B类孵化器总数最多,其中优秀孵化器19家,数量远超其他城市,良好孵化器14家也位于上游水平;武汉、苏州、杭州、天津可以归为第二梯队,优秀孵化器数量排名靠前且良好孵化器数量相对领先;其他12座城市属于第三梯队,科技企业孵化器有待优化与重组。

 

图:2019年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

数据来源:科技部火炬中心《2019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评价结果》

 

7、国家科学技术奖项:东部与中西部平分秋色

 

       国家科学技术奖项是国务院为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设立的国家奖项,代表着国内最高水平的创新能力。

 

       2016-2020年的五年间,17个万亿GDP城市中,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与国家技术发明奖的城市有15个。其中,获奖数量超过20项的有南京(29)、西安(25)和武汉(21)三个城市;获奖数量在10-20项之间(含10项)的有杭州、长沙、青岛、成都等四个城市;其他城市少于10项。

 

图:2016-2020年国家奖项获奖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

 

8、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南京、武汉、杭州数量领先

 

       我国《专利法》认定的专利类型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更注重创新性和创造性,授权发明专利数量是反映城市科技创新绩效的重要维度。

 

       2019年,17个万亿GDP城市中,南京、武汉、杭州3个城市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超过1万项;成都、西安、苏州、青岛、重庆、长沙、宁波、天津等8个城市的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在0.5-1万项之间;还有6个城市发明专利授权数低于5千项。

 

       此外,有10个城市的发明专利授权数在2019年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武汉增速最高(33%)。

 

图:2019年各城市发明专利授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

 

9、技术合同交易额:西安、成都技术转化能力领先

 

       技术合同交易额是衡量一个区域技术贸易和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科技成果吸纳能力、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准。

 

       本文研究的17座城市可以按照其2019年技术合同交易额分为500亿元以下、500-1000亿元、1000亿元及以上三个梯队。西安与成都属于第一梯队,技术合同交易额均超过1000亿元,近年来保持较快增长;第二梯队是天津、武汉、南京和杭州,技术合同交易额处于中等水平且稳步增长;其余大量城市位于第三梯队,但宁波、南通、济南3个城市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100%以上)。

 

图:2019年各城市技术合同交易情况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局、政府工作报告

 

10、总 体 结 论 判 断

 

       基于对上述17个万亿GDP城市从三个维度、9个方面、11项具体指标分析不难看出,南京、苏州、武汉、西安、杭州、成都、天津7个城市处于第一梯队,是我国首批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最有力的竞争者。

 

       其中,南京、武汉、杭州3个城市综合实力最强且没有明显弱项,西安在地方财政科技支出、高新技术企业方面相对欠缺,成都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稍显不足,苏州在大学、实验室、科技奖项等科学硬实力方面相对薄弱(优势与劣势都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青岛、重庆、长沙等城市在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科技奖项等硬实力方面排名中上,未来也是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在争夺者。

 

表:各个创新指标下17个万亿GDP城市排名情况

 

 

 

 

     项田晓雨 

    助理研究员

 

 

 

 

 

 

指    导:芮晔平  中心副主任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

 

 

2021年8月19日 17:30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