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技园到国际一流科学城:张江的雄心与崛起密码
原创:芮晔平 文章来源:上海中创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上海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核心承载区之一,张江科学城是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值此《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之际,本文对张江科学城的前世今生以及崛起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进行简要分析梳理,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张江科学城,从而更好地理解张江科学城“十四五”规划。
1、设立张江高科技园区:浦东开发开放的一招“妙棋”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根据当时国内国际经济环境,浦东推出金融贸易、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三个先行发展战略,设立陆家嘴金融贸易区(1990年)、外高桥保税区(1990年)、金桥出口加工区(1990年,2012年更名为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2年,2006年更名为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四大国家级开发区。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化战略功能就落在张江高科技园区。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全国范围内正在掀起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热潮。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北京市以中关村中心,在海淀区划出约100平方公里区域,建立外向型、开放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88年上海市设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1991年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1年武汉东湖高新区(光谷)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高新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在浦东设立一个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化功能的国家级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应运而生。在浦东开放政策的加持下,张江高科技园区很快受到了外资企业的青睐,1994年罗氏制药落户,拉开了外资高科技企业向张江集聚的序幕,如今张江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聚集地。
图1 1993年张江高科技园区第一条交通干线-龙东大道通车
图2 1994年张江高科技园区第一家外资企业-罗氏制药正式签约
经过近30年的发展,张江已经从一个地名变成创新的代名词,北有中关村、南有张江。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从1园、2园、6园、8园、12园、18 园,到目前形成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的“一区22园”格局,覆盖上海市所有行政区,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在科技创新成为上海乃至国家核心战略的背景下,张江这招妙棋的作用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2、实施“聚焦张江”战略:科技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聚焦张江”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张江高科技园区以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生物医药为主导产业,集中体现创新创业的主体功能。时任上海市长徐匡迪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提出,上海将集中力量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申城技术创新的示范基地。
图3 1999年8月 上海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
在“聚焦张江”战略的引导下,张江步入了发展快车道。二十世纪开篇的10年间,张江迎来了科技产业的集中爆发期。目前张江乃至上海引以为傲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软件信息等重点产业,正是在那个时期就播下了种、布下了局。
张江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初,是非常典型的“聚焦张江”战略的产物。1999年上海华虹集成电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00年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成立,2002年上海微电子装备有限公司成立,高通、英特尔、英飞凌、德州仪器等外资芯片企业也纷纷在张江建立研发中心。截至2020年,张江集聚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等企业200余家,产业营收规模超过千亿,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全、产业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
图4 2001年 大陆地区第一枚8英寸晶圆在中芯国际投片生产
张江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但真正爆发也是在1999年之后。2001年张江生物医药基地二期启动建设,2003年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整建制搬迁至张江,2005年张江现代医疗器械园开园。现代化生物医药园区为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奠定了基础,全球TOP10的药企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国内生物医药龙头也纷纷在张江设立总部或研究中心。张江诞生了全国15%的原创新药,中国食药监总局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1个来自张江。
图5 1996年 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签约
张江的软件信息产业也是起步于二十世纪初,以浦东软件园规划建设为标志,2002年上海浦东软件园一期、二期园区先后建成,2004年浦东软件园三期启动建设。软件园集聚了奥林巴斯、索尼、摩托罗拉、ARG、凯捷、友邦、百度、宝信软件等大批国内外知名软件企业、研发机构,全球软件企业30强中有8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中国软件企业百强中也有11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基于多年积累的软件产业庞大的生态基础,近年来张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智慧医疗、在线新经济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3、从大科学装置落子到中科院布局:吹响进军科学领域的号角
以2004年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启动建设为标志性事件,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式向科学中心进军。目前张江高科技园区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8个,如光源、蛋白质设施、硬X射线装置、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等,是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聚度最高的区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功能最强的光子大科学设施群集群。
2014年上海光源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2020年上海光源科学家用户团队率先公布了2019-新型冠状病毒3CL水解酶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助力病原体研究及药物发现。2020年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等设施组织支持发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Science、Cell达29篇,成为多个学科领域前沿研究和高技术发展不可或缺的实验平台。
图6 上海光源
2008年中科院与上海市签订《关于进一步深化院市合作的协议》,决定合作建设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随着中科院正式入驻张江高科技园区,不仅带来了大量国家级科研机构的集聚,也推动了系列重大科研设施与项目落地(上海已建和在建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部分都是由中科院牵头或参与建设),为张江打造科学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7 中科院上海浦东科技园
中科院下属的上海药物所、上海高等研究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在这里集聚。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上海市政府与中科院共同举办上海科技大学。2017年上海市政府和中科院共同建设张江实验室,打造面向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类脑智能等领域的跨学科、综合性、多功能的国家实验室。
中科院在张江设立的科研院所,不仅科技原创成果显著,成果转化效率也非常高。科睿唯安报告显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小分子化合物授权专利数排名全球16,在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中排名第二。在2019年全国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排名中,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以17.1亿元遥遥领先,是第二名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的三倍以上。
2016年《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获批,张江成为国内首批、也是目前仅有的三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2018年李政道研究所实验楼在张江启动建设,这是代表前沿基础研究领域的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目前复旦、同济、上海交大、清华、浙大、中科大等国内顶尖高校都在张江设立了创新平台或高等研究院。
4、文化与人文精神:张江发展背后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张江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说法,那就是让科技插上文化的“翅膀”。这句话生动说明了张江的创新文化基因,也体现了张江人对科技背后的文化力量的重视,文化基因体现在张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张江有着浓厚的国际化的创新创业文化,这种文化源自张江高度集聚的外资企业研发中心,中国的外资企业看上海,上海的外资企业看浦东,浦东的外资企业则主要集聚在张江和金桥。由于外资企业集聚所形成的高度开放和国际化的创新生态和文化氛围,长期以来张江都是国际创新人才和归国创业者的首选地,数以千计的海外创新创业者在这里成就事业,这在生物医药领域表现的尤为明显。
张江的文化创意产业基础雄厚,互联网科技文化企业众多,科技与文化融合度非常高。长期以来,文化创意产业都是张江的支柱产业,张江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很多也都与文化相关,如喜马拉雅、Bilibili、阅文集团、云从科技;等等。
张江的企业,也同样对文化有着独特的追求。如微创董事长常兆华先生提出,一个好的医疗产品的诞生,需要科学技术、工匠精神、艺术品味、人文情怀以及自由思想,五大要素缺一不可,要在五大要素之间找到平衡点。这其中,有四个要素与文化相关。
当然,张江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同样对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近年来,越来越多标志性文化设施在张江科学城涌现,张江科学城书房、张江戏剧谷、国创中心、张江当代艺术馆、昊美术馆等,串起了张江的文化艺术走廊。便利的文化设施、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集聚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图8 张江科学城书房
5、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张江科学城的使命与担当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张江逐渐成为了上海乃至全国最具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力的区域之一。因此,当中央赋予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时,张江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核心承载区,发挥引领者和策源地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张江的建设与发展,要求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2017年《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获批,标志着张江由科技园转向科学城的重大跨越,本次规划重在强化科学与城市功能建设,张江科学城规划面积增至95平方公里,教育研发、居住、道路广场、生态绿地等科研与生活相关用地比例大幅提升,工业仓储用地比例则大幅压缩。近年来,随着“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张江科学城的科学浓度大幅提升,城市面貌也得到显著改善。
《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视野,以开放性应对国际创新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开创性加速我国科技创新重大战略的确定性,提出了催人奋进的宏伟目标,到2025年,张江科学城要建设成为大师云集的科技创新策源地、硬核主导的高端产业增长极、共治共享的创新生态共同体、活力四射的国际都市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
规划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四个第一”的总体要求,遵循“科学、产业、城市”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突出张江科学城科技与文化“两翼齐飞”的特色优势,并将创新人才放在规划体系的核心位置。主要有两方面的创新(突破)点:
一是规划理念的创新。规划创新性地将人才作为首要任务,一切工作重点围绕人才展开,为人才在张江创新创业提供最好的人文环境、创新平台、制度保障以及生活配套服务。与此同时,规划以“四个第一”为统领,分别对应科学中心、硬核产业、创新生态、治理理念等四方面的任务;叠加“科产城”融合发展,对应“品质、高效、生态、活力”之城;以上共同构成规划的六大任务。
二是空间范围的拓展。张江科学城的规划面积由95平方公里扩大至约220平方公里,主要是向东西两个方向拓展,扩区重点是要解决张江科学城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产业溢出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如果我们再对照国内同等级的中关村,尽管中关村科学城规划面积只有75平方公里,但中关村海淀园区的规划面积达到217平方公里(中关村科技园面积达到249.7平方公里),中关村科学城可以对海淀园区形成直接有效的辐射带动效应。张江扩区也情同此理。
芮晔平
中心副主任、创新研究部主任
参考文献:《上海市张江科学城发展“十四五”规划》
本文图片来源:浦东发布,《张江,今天23岁生日!》
【往期回顾】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公众号进行删除